仙子之梦 发表于 2020-6-21 11:42:14

为何文言文常考常错?

  常考固定句式 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、被动句、省略句以及繁杂的变式句等,还有一种是容易被忽视的——固定句式。说是固定句式,其实应为一些文言词语在文言文里的固定用法,是比较固定的结构形式,有其比较固定的意义。认识并熟悉这些固定句式,对阅读理解浅显文言文,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,都是很有必要的。  固定句式通常比较繁杂零乱,不易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,因此,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。不过,它们的构成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虚词连用或关联使用,因而,从用法和作用分析入手,大致可以分出几个类型来。  一、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,一般来说,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,因而,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。  1、表判断语气  常见的有“无以”“所以”或“者…也”等。  ①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  ②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;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。——李密《陈情表》  “无以”相当于“没有用来…的办法”。  ③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——韩愈《师说》  “所以”相当于“是用来…的”。  ④亚父者,范增也。——司马迁《鸿门宴》 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——韩愈《师说》  “者…也”表判断是常见的,还有“者也”连用等,例句很多,不再赘述。  2、表疑问语气 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,常见的有“如何”“何如”“若何”“奈何”“何也”“何为”或“如…何”“如之…何”等。 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,不及卢家有莫愁。——李商隐《马嵬》  “如何”相当于“为什么”。  ②轲曰:“今有一言,可以解燕国之患,而报将军之仇者,何如?”——《战国策·荆轲刺秦王》  “何如”相当于“怎么样呢”。  ③沛公曰:“今者出,未辞也,为之奈何?”——司马迁《鸿门宴》  今闻购将军之首,金千金,邑万家,将奈何?——《战国策·荆轲刺秦王》  “奈何”相当于“怎么样”。 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,何也?——贾谊《过秦论》  “何也”相当于“为什么呢”。  ⑤苏子愀然,正襟危坐而问客曰:“何为其然也?”——苏轼《赤壁赋》  “何为”是宾语前置句式,也就是“为何”,相当于“为什么…”。  3、表反问语气  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,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,最后是语气助词。常见的有“何…为”“奚以…为”“何…之有”“不亦…乎”“安…哉”“庸…乎”等。 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——司马迁《鸿门宴》  “何…为”相当于“何必…呢”。  ②汝为人臣子,不顾恩义,畔主背亲,为降虏于蛮夷,何以汝为见?——班固《苏武传》  “何以汝为见”即“何以见汝为”,“何…为”相当于“…干什么呢”。  ③我决起而飞,枪榆枋而止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,奚以九万里而南为?——庄周《逍遥游》  “奚以…为”相当于“哪里用得着…呢”。  ④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——韩愈《师说》  “庸…乎”相当于“哪里…呢”。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——韩愈《师说》  “其…乎”相当于“难道…吗”。  ⑥夫晋,何厌之有?——《左传·烛之武退秦师》  “何…之有”相当于“有…呢”。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。  ⑦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——苏轼《赤壁赋》  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?——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  “安…哉”相当于“哪里…呢”。  4、表感叹语气  常见的有“何其”“焉哉”等。  ①反是不思,亦已焉哉!——《诗经·氓》  “焉哉”相当于“吧”。  ②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.——欧阳修《伶官传序》  “何其”应用比较广泛,像“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”等,相当于“是那样的…”,目前课文中未见此例。  5、表强调语气  常见的有“已矣”“而已”“而已矣”“焉耳矣”等,用在句末,都相当于“…罢了”。  ①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已矣。——庄周《逍遥游》  ②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——韩愈《师说》  ③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。——庄周《逍遥游》  ④梁惠王曰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”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》  二、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 在文言句式里,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,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,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。  1、表比较作用  常见有“孰与”“无如”“何…于…”等。  ①沛公曰:“孰与君少长?”——司马迁《鸿门宴》 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?——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 “孰与”相当于“跟…相比谁更…”  ③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者。——《孟子·寡人之于国也》  “无如”相当于“没有像…” 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“非我也,兵也”?——《孟子·寡人之于国也》  “何…于…”相当于“跟…比…”。  2、表被动作用  常见有“为所”“为…所…”“见…于…”等。  ①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。——司马迁《鸿门宴》 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,故令人持璧归,间至赵矣。——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 3、表某种原因  常见的是“所以…”,相当于“…的原因”。 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,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。——司马迁《鸿门宴》  ②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——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 4、表认定作用  常见的有“于是”“然也”。 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。——贾谊《过秦论》  “于是”相当于“在这时候”。  三、表示某种关联的固定句式  这类固定句式相当于文言文中的关联词语,常常起到关联作用,只不过它们有的是虚词连用,只有在翻译时,才显出其作为关联词语的固定意义。  1、表并列关系  这类固定句式容易判断,跟现代汉语的表并列的关联词语相似,如“载…载…”“且…且…”等,通常翻译为“一边…一边”或“又…又”等。  ①既见复关,载笑载言。——《诗经·氓》  ②乃瞻衡宇,载欣载奔。——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  ③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——《诗经·采薇》  2、表因果关系  常见有“所以”“是以”“是故”“以故”等。 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——韩愈《师说》  ②事所以不成者,乃欲以生劫之,必得约契以报太子。——《战国策·荆轲刺秦王》  ③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——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  “所以”相当于“…的原因”。  ④母、孙二人,更相为命,是以区区不能废远。——李密《陈情表》  “是以”也就是“以是”,是一种宾语前置的用法,相当于“因此”。“以”表原因,“是”就是“这”。  ⑤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——韩愈《师说》 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。——韩愈《师说》  “是故”相当于“因此”。  ⑦以故其后名之曰“褒禅”——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  “以故”相当于“因为这个原因”、“因此”。  3、表假设关系  常见“虽然”“然则”等。  ①然则,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。——苏洵《六国论》  ②是进亦忧,退亦忧,然则何时而乐耶。——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  “然则”相当于“既然这样,那么…”。可以视为“然”相当于“这样”,“则”相当于“那么”。  四、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 1、“以为”  “以为”有两种用法。一是相当于“把…当做…”;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,即“认为”。 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。——《左传·烛之武退秦师》  这是第一种用法。本句可以翻译为——如果(您)放弃(围攻)郑国而把(它)作为东方道路上(招待来客)的主人。  ②南取百越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。——贾谊《过秦论》  也是第一种用法。  ③天下已定,始皇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——贾谊《过秦论》  这是第二种用法。  2、“于是”  “于是”也有两种用法。一是相当于“在这时”,“在这件事上”;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“于是”。 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——贾谊《过秦论》  这是第一种用法。 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于是纵散约败,争割地而赂秦。——贾谊《过秦论》  这是第二种用法。  3、“所以”。  “所以”通常也有两种用法。一是表示“…的原因”,二是“是用来…的”或“…的凭借”。  第一种用法在上文已经说过,不再赘述。第二种用法例如:  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——韩愈《师说》  更多知识点也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中学全科教育的相关课程~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为何文言文常考常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