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在线充值

中原工学院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04|回复: 0

艺术家林曦和大家聊聊:我们这么忙,为什么要学写字?

[复制链接]

1142

主题

1142

帖子

738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738
发表于 2020-12-16 21:36:3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享用更多功能!灵感论坛,推动创造力的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

水墨画家林曦的新书《书法课》终于和大家见面了,这是林曦十年零基础成年人书法教学积累写成,给零基础学员的书法课。但很多人也有迷惑,我们这么忙,为什么还要学写字呢?今天艺术家林曦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件事。

我们这么忙,为什么要学写字?

林曦

从实用的角度看,今天我们已经不需要用手写来传递信息了,甚至文字本身都已式微,拿起微信说一句话就可以了。

书法好像根本就不需要存在了,这看似是一种危机,但也正是书法的机遇。

恰恰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,大家才能脱离实用性,更多地从艺术和修养的角度去体会书法。因为写一手漂亮字的这个需求在减弱,去体会其中的内涵,以及可以起效于生活的益处,就变成了更有价值的需求。

这其中有两种不同的哲学带来的观念冲击。

我们所理解的西方科学进步的思路,一直是一种线性发展的思路,就是好(快),更好(快),更更好(快)……在这种以否定过去为代价的线性发展的基础上,会有加速度。

与此相对,东方文化的发展路径则是一种螺旋、圆圈式的,是在某种不断的重复里、某种看似不那么激进的改变中,一点点推陈出新。东方式的创新不是彻底推翻已有,而是比较相信水到渠成,相信积累之后的自然变化。

它是一种慢慢生长的逻辑。



那一年我 28 岁,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有恒心的人,但写字这件事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。

就像前面提到的心流感受,对我而言,它好像生活中的糖果。无论发生什么事,开心也好,挫败也好,失望也好,情绪就像海面的波浪,总是有起伏,但只要摊开一张纸,认认真真地写字,只要写一行,整个世界就能安静下来。

我特别喜欢每天写字的那一刻。那一刻里,没有任何人、任何事打扰,就像有一个大金钟罩罩在周围,我可以非常安静平和地跟自己在一起,不急不躁,专注于手上非常精微的一点一点的动作——我想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感受。



每一个喜欢跟自己在一起,渴望获得更多来自心灵深处快乐的人,都会喜欢这一刻,用禅宗的话说,这是一种不必“心外求法”的快乐。

我太喜欢写字,也太感激它,它就像一个心灵的保护区,可以让人慢下来。

在一个快速的、忙碌的、消耗性的向外求的时代,对于向内的平衡的需求也会随之更大。

当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加速,大家开始担心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肤浅、越来越速成、越来越快餐化的时候,一定有一群人需要慢下来,去更加深入地积淀,去沉浸式地学习。



林曦《书法课》正式出版



我也不认为只有退休了、闲下来了才需要写字,古代那些书法的赏鉴品评者、收藏者其实都是“职业人士”,也往往承受着某种高压。

不管是当着父母官的王羲之,还是直面“安史之乱”的颜真卿,或者是贬谪路上的苏轼,还有很多名气不如他们,以及其他没有名气的文人,都有俗世中的种种繁务,也无一不在书法中优游,获得乐趣和抚慰。

越是处于一种高输出的、消耗的状态中,越是需要持续、向内的补充,而书法这件文化积淀深厚的东西,正是需要慢慢学习、渐行渐深的。

我们需要在做中学,事上练,边玩边学,就像孔子说的“玩索而有得”,绝不能求速成,速成只会败了人的胃口。

人不免会以己度人,因为觉得沉浸式的、修养式的补充是最重要的,所以我也只会设计这样的课程;因为自己有所受益,于是便相信,世界上还有一群人同我是一样的。我们可以一起写字,亦师亦友,一起做些喜欢的事情,选择一种长期的投入和成长,在功课里专心,在一种单纯的没有功利目标的关系中被滋养。我这么认为,也这么做了。



暄桐课堂

如果要具体分析,那就是与书法的两个特性有关。

一方面,书法就像一个游戏。书法有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种书体,它们的发展史本身也是难度与风格的发展史。每一种书体下,又有若干书家和他们的名帖,所以学习是个有趣的过程,可以一步步打怪升级,一点点长进。

到了一定阶段,好比《兰亭序》这样的帖,可以每年都写,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和理解。



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神龙本

书法所具有的难度和纵深让它是个可以玩很久的游戏,不会陷入某种单调的重复,或仅仅是难度提升的单一局面。如果你期待能走得更长久,它就不会令你觉得乏味。

另一方面,古典的艺术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,这个“养成”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重大的。

我对小朋友的美术教育非常有兴趣,并且发现了一个特点,就是在儿童美术概念的引导下,小朋友画出来的东西都长得差不多,好像是存在着一个“小朋友”应该有的样子,比如鲜亮明丽的色彩,不够准确但有趣的造型。观察多了会发现,这形成了一个标准化、程式化的东西。

在一个年龄段里,比如 5至10 岁,小朋友的画里会有这样的特征,过了十一二岁,画里便有了更多的经验感受,有了更理性的成分,到了仅凭直觉和儿童美术技巧无法支撑自己的表达时,他们可能就停止“创作”了。

对于他们的艺术生命而言,那些执着而富有趣味的画是一种结果式的输出,而不是输入和储备,于是一些东西被过早消耗掉了。

所谓的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”,就是因为太早去结果子了,根系还不够壮大,所以之后很难健康地持续生长。



《日课》

古人说,小孩要“蒙养”,而不是早早求得结果的呈现。那是一种默默吸收、积累、生长的状态。在传统的思路里,越晚开蒙,根系长得越好,因为在这个阶段,人并没有明确的输出意图,只是尽力吸收(且输出也是吸收的一种方法)。

就像过去的小朋友需要背诵很多的经典,虽然我不太认同现在的一些表面化的读经教育,但中国传统里的这种思路非常强大,就是要把最正确、最高明和经典的东西先早早地让人长在身上,留在心中,再随着时间酝酿,生发。

一时不理解没有关系,等到时机合适可以萌芽或需要理解的时候,有基础和没有基础是有差别的。这和我们写书法一样,一路上要学很多幅帖,现在好像是用不上,但等有一天需要用的时候,它们都在。

现学现用这件事是不可靠的。在长途跋涉的路上,想要吃一个果子,不能现播种。关于教育,有远见是很重要的。

所以,我们说书法是一门功夫,功夫的一个特征便是“非岁月不可”。



暄桐同学的日常作业



在技术的层面,只要经过严格的训练都可以学会,真传一句话,很多时候就好像一层窗户纸,尤其是聪明的人,一点就破。但是功夫没有这么简单,在心性修为的层面,功夫还包括很多的内功,需要很多的体悟。

养成和速成,一个看长期,一个看当下。中国崇尚大器晚成,厚积薄发,看似慢,其实更扎实,也更多地把我们的生命看作一个整体,如此一来,不管正待在哪一个阶段,我们都可以踏踏实实,郑重以待。

齐白石先生在花甲之年“衰年变法”,找到了自己明确的绘画语言。如果他没有把自己的艺术放入长长的时间中,慢慢养成,便不会到了这个年纪还在摸索和求变。若早早就在习惯的程式里输出、停滞,齐白石也无法成为齐白石了吧。

《学箭悟禅录》中有一段描述,是关于学习箭术的精进过程,书中说:

“你可以从一张普通的竹叶子学到应该发生的情况。叶子被雪的重量越压越低。突然间雪滑落地上,叶子却一动也不动。就像那叶子,保持在张力的最高点,直到那一击从你身上滑落。的确如此,当张力完成后,那一击‘必然’滑落,它从射手身上滑落,就像雪从竹叶滑落,射手甚至连想都来不及。”

所以,书法这门功夫在教我们一件重要的事,即尊重规律,不要强求,不和自己较劲,也不和这个世界较劲。

放下对速成的想象和企图,就让果子完全成熟,去享受它自然落在手上那一刻的欢喜,让雪在累积到足够的时候自然滑落。

本文节选自林曦《书法课》相关内容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中原工学院论坛 ( 豫ICP备11003946号 ) 百度统计

GMT+8, 2024-5-18 11:14 , Processed in 0.074295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© 2010-2017 中原工学院团委 | 中工灵感论坛

请将您的想法告诉我们,帮助我们改进服务 请将您的想法告诉我们,帮助我们改进服务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